《創業跌撞日記》為什麼我決定離開PINKOI平台
為什麼我決定離開PINKOI平台
創作的路上,不只是對作品的打磨,也是在一次次選擇與捨棄中,看清什麼才真正適合自己。
大概兩年前,我也曾經踏上Pinkoi,懷抱著那點點希望,想著也許這是讓更多人看到自己作品的機會, 在我大學的時候,約莫快10年前吧,當時的PINKOI剛出來很清新,很令人嚮往,聚集許多台灣的手作家和創作者,我也是曾經在上面訂製許多回憶的客人。
但隨著時間流逝,很快我就發現PINKOI不再有剛起步時的溫度,為了生存與擴大市場,擁抱商業無可奈何。
但看到上面居然也有淘寶貨的時候,老實說我有點無言以對。
平台標榜的是手作與原創,那麼這些手工慢慢做、認真設計的創作者,有點像是被利用了一樣。
認清那並不是屬於我的地方——上架半年、只有一筆訂單,我把$3000保證金領回,心裡的落差比金額本身大太多。
其實我也曾經在前公司幫忙申請過Pinkoi上架,那時候我心裡明白那個品牌不適合這平台,風格不夠手創、定價不夠精緻,但上面要我做,我就做。結果?放著長蜘蛛網。那時訂單都來自蝦皮,因為它才是對應品牌價位與客群的場域。不同平台其實就是不同的市場語言,品牌得說得來,才能活下去。
那時候也正好在建置新官網,當時我內心默默覺得:「與其花錢撐平台,不如把預算集中做關鍵字與導流。」後來證明確實這樣更實際。但後來我還是離開了,因為那家公司文化讓我這個I人快要枯萎與生病。你能想像嗎?電腦後整天有監視器對著你螢幕,會有人還一直狂盯你進度,問你在做什麼,指定你現在該做什麼,當時一整天都在高壓裡工作,根本無法靜下心發揮自己的想法, 應付這些視線已讓我疲憊不堪。
後來又去另一家電商,發現另一種混亂——什麼平台都要上,momo、蝦皮、PC、樂天、社團、團購、KOL通通要做。結果才剛上架完,團購主就把庫存清光,還得一路下架再上架,一直重複。最後公司也放棄零售,專心製造,把銷售交給合作通路,反而運作更順。
這些經驗讓我學到,不是每個平台都非得經營。
不是所有工具都得用,尤其當你只是個龜速生產、佛系經營的創作者。
與其追著熱鬧跑,不如慢慢磨出一條能走得久、走得穩的路。
目前我自己是日本Creema佛系擺著,蝦皮偶爾用,賣貨便的存在或許目前還算對小資創業的創作者友善,但要說真正的核心,我想還是朝自己品牌的官網努力,也許未來會很難、會很孤單,但那才是我能真正掌握的舞台,才不會有被平台「養套殺」的擔憂。
最後,我想說的是,台灣的市集文化目前仍存在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:大量的淘寶商品被高價包裝為"原創手作"轉售。
我必須先澄清,我對淘寶商品本身並無偏見。它有自己的市場、價格帶和受眾,品質與價格的匹配也是可以被接受與販售的。
問題的關鍵,不在於商品來自哪裡,而是在於誠實與否。
真正令人失望的是,有人以"手作文創"的名義去包裝與誤導,讓消費者誤以為那是創作者親手完成的原創作品,這才是真正的欺騙。
在社群經營的浪潮下,我們的消費與創作習慣也被推著走得越來越快。快速曝光、快速銷售、快速變現,彷彿每個品牌都必須在短時間內爆紅、變現、完成規模化,才算"成功"。這種速度焦慮,讓人們少了等待、醞釀與深化的耐心,想要速成的心也讓許多品牌在還來不及真正長成自己模樣前,就如同一個泡泡,在市場的壓力下,倏地被戳破。
走過許多彎路後,我常常告訴自己——慢慢來,才有可能走得穩,也才能走得久。
品牌的成長就像植物,需要時間紮根,才能開出自己的花。
✦ ∴ crescere per iterationes ∴ ✦
→ Growth happens through missteps.
→ 跌撞中,我們正在成長。
── ・ 蒔時之語・楠蒔 ・──

不能動明火時期,嘗試開發的黃銅冷接水晶商品。
本站內容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。
© Nanshi Soul Jewelry|楠蒔金工